崔若峰 || 从将就到讲究:追求美的学校教育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诗意唯美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独具创意的雪花火炬台,一场美轮美奂的北京冬奥开幕式惊艳了世界。美已经成为沟通世界的共同语言。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商品和服务除了功能不断提升外,也更加注重外观设计和过程体验,“美是生产力”成为一种共识。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生活体验,追求一种美的学校教育,由此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人们开始更多地用“美”的观念来审视学校、审视教育,“学校美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什么要追求美的学校教育?首先,这是生活本身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承认学校生活是教师和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认美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必然追求,我们就会理解教师和学生希望拥有宜人的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体验是多么正常的要求。其次,这也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而是对于一个个完整的人的熏陶涵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生活教育观和“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美学观来看,只有美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理想的学校教育一定是美的。
美的学校教育应该是美的当下生活与学校的固有的历史和文化的统一。毫无疑问,学校之美最直观的呈现在于校园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但我们不能忘记,学校之美是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几株老树,一汪池水,再加上树荫掩映下古香古色的老屋,往往会让一所学校平添几许幽深的美感。几年前我回母校,发现改建后的校园新则新矣,然而当年的校舍和高大的松柏全都不见了,心里难免一阵失落。
学校之美最根本的是教育教学之美,是学校的专业美。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生活的中心是师生的心智生活。如果学校不能提供丰富的、高品质的课程,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展现知识之美、理性之美,那么学校的建筑和设施便是徒有其表,教师再优雅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迅速坍塌。优秀的教师必然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精深的钻研和领悟,总是能够熟练驾驭自己的学科和课堂,恰如庖丁解牛,洞悉学科教学之道,进乎技矣。
学校之美最深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美。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多年之后,对于课堂上学习的具体知识可能早已忘光了,留在脑海深处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某一位老师或同学,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这些人和事往往是学生对学校最美好的记忆,也正是这些人和事维系着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情谊。创造美的关系,需要学校制度的规约,以此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欺凌和过度竞争,建立和谐的关系,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发展友谊,实现身心成长。创造美的关系,需要教师对教育情怀和教育机智的修炼,以心暖心,为学生创造宽松和公正的班级环境。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正是学校之美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学校隐性教育的力量所在。
学校之美需要人的创造。有些人谈到学校之美就要退缩,以为需要花钱,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事实上,创造学校之美首先需要的是“不将就”的心态,要对学校的日常生活“讲究”起来。比如从学校卫生和绿化做起,清洁校园角落,栽上几棵树,摆上几盆花;从教师个人形象做起,穿上一身合体的衣服,修剪一个精神的发型。再比如从审丑做起,用教育内在的尺度思考学校有哪些急需改进的地方:为了学生安全,所有楼道安装监狱一样的护栏,有必要么?教学楼到处张贴供学生背诵的知识点和给学生打鸡血的豪言壮语,真的有利于学生心灵成长么?跑操时学生一定要肩并肩、胸贴背,这到底为了什么?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之美的享用者、创造者和评判者。建设美的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尤其要多一些学生视角,让学校之美为学生所用。学校之美不是形象工程,不需要豪华奢侈。那些过于高大贵重,甚至不得不保护起来谨防学生触碰的摆设,不要也罢。
让我们向美而行,让教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
崔若峰文章推荐↓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3期 · 卷首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